当前位置:[网站导航]首页>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虚邪侵袭人体的传变途径

发布时间:2013-07-07 11:00:34作者:百年养生网出处:百年养生网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虚邪侵袭人体的传变途径

【原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2)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支则支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3)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4)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5),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6),邪气淫,不可胜论。

详解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的表现症状,自测题,怎么调理,食疗药膳

【注释】

【1】淅(xī)然:怕冷的样子。

【2】洒淅:怕冷的样子。

详解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的表现症状,自测题,怎么调理,食疗药膳

【3】伏冲:即冲脉伏行于脊柱内的部分。

【4】募原:募,与“膜”通。泛指膈间及肠胃之外的脂膜部分。

【5】膂(lǚ)筋:即伏行于脊柱的筋膜。

【6】缓筋:即循行于腹内脐两旁的筋膜。

【白话详解】

所以虚邪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使人皮肤弛缓,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从毛孔而入,并渐向深部侵犯,遂使毛发竖起,寒栗,皮肤疼痛。若邪气留而不除,就会传入络脉,邪气留止络脉时,就会使肌肉酸痛。若疼痛时作时止,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经脉代受邪害。

邪气滞留不除,就会传入于经脉,邪气留止经脉时,常寒栗恶寒,易惊。邪气滞留不除,就会传入输脉,邪气留止输脉时,六经之气郁滞不通,四肢关节疼痛,腰脊不能屈伸。邪气滞留不除,就会传入伏冲之脉,邪气留止伏冲之脉时,则见体重身痛之症。邪气滞留不除,进一步传入于肠胃,邪气留止肠胃,则见肠鸣腹胀之症,若寒邪盛则肠鸣、泄泻,进食不能消化;热邪盛则便溏、泻痢。邪气再滞留不除,就会传入肠胃外的脂膜之间,留着于募原脉络之中,会与气血相互凝结,结聚形成积块。总之,邪气侵入人体后,或留着于孙络,或留着于络脉,或留着于经脉,或留着于输脉,或留着于伏冲之脉,或留着于脊膂之筋,或留着于肠胃之募原,或留着于腹内之筋,至其浸淫泛滥,难以尽述。

【按语】

本节以四时不正之气乘人体正气虚弱之时伤人所致的外感病发病及其传变为例,一方面说明了虚邪侵袭人体的传变途径,另一方面对“上部之气”作了进一步论述。虚邪贼风侵入人体后,由浅入深地传变,先皮肤,次络脉,再次为经脉,再次为输脉,再次为伏冲之脉,再次为肠胃,再次为募原。病邪每到一处,都会影响该部位的功能,产生相应的病证。由此可知,外邪伤人,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逐步深入,最后客留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而其外邪渐次内传的内在机理则是正不胜邪,邪气留而不去。在传舍过程中,因邪气益深,病情益重,传变日久,病情也会随着疾病的传变日趋复杂,最终与气血相互凝结形成积块。提示应早期诊治,防微杜渐,及时切断传变途径,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正如原文所说邪气传变的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病邪表里出入的变化也是很复杂的,故临证还要根据证候表现具体分析。

【应用举例】

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难经五十五难》)

【原文】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1)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2)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渗(3)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4),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注释】

(1)臂手:《甲乙经》作“擘手”;擘,通“辟”,聚也。指积聚著于孙络之处,即孙络积。

(2)句积:应作“句稽”,是句留停滞的意思。

(3)??渗:《说文》:“凑,聚也”。凑渗,指聚积下渗之水。

(4)满雷引:,腹中胀满。雷引,指肠鸣作响如雷且牵引作痛。

(5)发手:发,抬、举。发手,指举手、放手。

【白话详解】

黄帝说道:希望你详尽地讲讲成积的缘由。岐伯回答说:邪气留着于孙络形成积证,所形成的积块可以上下往来移动,因它聚着于孙络之处,而孙络浮浅弛缓,不能固定积块,所以它可在肠胃之间往来移动。

若有水聚渗注灌,则会有濯濯水鸣之声;有寒则腹部胀满,肠鸣如雷,并相互牵拉,时常急痛。邪气留着于阳明经脉而形成积证的,则位于脐的两旁,饱食后积块显大,饥饿时积块变小。邪气留着于缓筋形成积证的,病状与阳明经的积证相似,饱食后则胀痛,饥饿时反觉舒适。邪气留着于肠胃的募原形成积证的,疼痛时向外牵连于缓筋,饱食后感觉舒适,饥饿时则自感疼痛。邪气留着于伏冲之脉形成积证的,用手触按积块,积块应手而动,放手时则觉有热气下行两股,好像热汤浇灌一样。

邪气留着于脊膂之筋形成积证的,饥饿时积块可见,饱食后则积块不显,用手也触摸不到。邪气留着于输脉形成积证的,其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能布散,则孔窍干涩壅滞不通。这些都是邪气从外入内,自上而下伤害人体的情况。

【按语】

本节论述了积的各种不同表现。其初始生成之时,体积微小多不易觉察,至其肿块渐大,则可触摸探察。鉴别方法可从积的部位固定与否、活动度大小、搏动情况与进食关系以及是否有水液波动和伴随兼症综合判断。一般而言,部位浅表的孙络积,其活动度相对较大,可往来上下移行胃肠之间;阳明胃肠之积则与进食关系密切,或“饱食则安,饥则痛”,或“饱食则痛,饥则安”,或“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伏冲之积类似于血管瘤,可“揣之应手而动”。这些论述为积的诊断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和思路,对后世有较大的启发。

全站最热

  • [腹部疾病]拉肚子拉水

    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关于拉肚子拉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本页包...

  • [杨奕]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

    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包括完整目录、共计6大章,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以及自然疗法、反射区疗法、食疗等。另外...

  • [穴位]耳穴的名称,部位与主治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

  • [健康自测]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

    手掌发黄,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贫血、慢性结肠炎等。但手掌发黄同样...

  • [健康图库]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

    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图片所在的文章是: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何裕民讲淋巴瘤,癌,重压出的淋巴癌,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格式是JPG...

文章评论

    本类周榜